学习陈俊武|淡看人生风清正,春风化雨育栋梁
提携后辈、甘为人梯,是晚年陈俊武的真实写照。
从公司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陈俊武给自己定了“著书、立说、育人”三件事。“未来市场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必须首先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基础理论水平和科技素质。”在陈俊武心中,培养人才的愿望尤为强烈和迫切。
1992年年初,通过严密考试、考察,陈俊武从洛阳工程公司的青年工程师中确定了3人作为他的“师带徒”学员。他作为导师和3名学员签署了培训合同,并保证将在包括午休时间在内的规定时间里给他们讲课。
此后的3年时间里,陈俊武一丝不苟认真履约,基本上每周都要给学员们讲一次课,一个月平均讲10多个课时,还经常带领学员到现场实践教学。学员们甚至发现,老师每次上课总是按时准点,仪容端肃,若穿西装,必打领带。
由于没有先例可循,仅整理讲义一项,就花费了陈俊武大量精力。他把自己半个世纪探索积累的经验和理论系统地予以整理浓缩,像是握着一根接力棒,毫无保留地要把这根智慧之棒传给后来人。而所有这一切,陈俊武都是甘愿付出、分文不取。
与此同时,陈俊武强烈地意识到,要想为中国石化行业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创办一个有创新理念和独特教学方式的高级研修班。他的提议得到了当时石化总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
【资料图】选自中国石化网络视频
在陈俊武的直接推动下,1992年,中国石化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开班。正式学员只有8人,选拔条件极为严苛。比如,必须在工厂催化裂化装置有过4年以上工作经历,已是高级工程师或接近高级工程师的工艺技术人员,等等。
“催化裂化是炼油领域的核心装置,陈院士认为最熟悉催化裂化技术现状的是一线的操作工人和技术干部,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就提高了炼油行业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凌逸群当年是8名正式学员之一,时年30岁。能够入选这样的“大师班”,对于一名炼油厂催化车间的年轻技术员而言,何其幸运。
【资料图】选自中国石化网络视频
在远离市区的大连石油七厂招待所里,来自全国各地生产一线的8名技术尖子开始了为期三周的“魔鬼训练”:从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到压力平衡、能量平衡,从化学工程理论到装置分析运用,从物理化学原理到具体反应、烧焦工程……每天时间都很紧张,白天上课,晚上做作业,第二天再集中研讨。
在3周高强度的集中学习后,学员们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但每个人都带着一个题量超大、周期超过一年的“大作业”——汇集整理自己所在单位催化裂化装置的原始数据,按授课中提出的方法进行工艺和工程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结合装置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完成作业主要靠手算,计算量庞大到无法想象,每名学员都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全部完成。
让学生具备发现深层次、方向性问题的能力,这是贯穿陈俊武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
【资料图】聂白球提供
第一期高研班结束后,第二期、第三期陆续举办,3期共历时10年之久。“陈氏继续教育工程”开创的这种完全不同于学院式,从本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实践中来,再回到本企业催化裂化装置的技术进步中去的教学方式,让所有学员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地受益,更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没有学位证书的精英人才。
【资料图】选自中国石化网络视频
2010年,年逾八旬的陈俊武还牵头在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组建了河南省石油补充替代能源研究院士工作站,指导团队从事生物燃料方面的研究论证工作。他多次到郑州大学讲课,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郑州大学的孙培勤团队给予悉心指导,还培养了孙绍晖等4名博士后。2016年1月,团队研究成果以80多万字的《生物基燃料技术经济评估》专著呈现,为国家能源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6年间,陈俊武对化工与能源学院支付的酬金分文不取,也不让学院负担任何吃住行费用,还不计成本地为学生复印资料,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团队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化工与能源学院再次奉上陈俊武6年兼职所应得的酬金。这次,陈俊武提出把这近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和支持该校化工领域的优秀青年学子。
“人的一生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谈到自己做的事,陈俊武总是很平淡:“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从社会的获取只能适可而止。我努力这样做了,有了一些贡献,这就足够了。”
全文阅读请登录石化新闻客户端
选自石化新闻客户端APP
记者 徐徐 李建永
制图 刘斌
编辑 魏佳琪